随着LED显示产品的像素密度节节攀升,LED显示应用领域得到了大幅拓展,人们对画质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在近年中,Mini/Micro LED已经成为了显示行业的高频词汇。可以说,Mini/Micro LED代表着高清新型显示的未来。为此,各大显示厂商纷纷加大了对Mini/Micro LED技术的研究投入,并开始布局Mini/Micro LED显示产品。
LED显示行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30余年,户内小间距产品也已发展了10余年。那么,Mini/Micro LED与以前的小间距LED显示到底有何差异呢?
从应用层面来讲,Mini/Micro LED显示产品所用到的发光体比常规小间距LED显示产品的发光体更小。这意味着Mini/Micro LED显示产品的单位面积解析度越来越高。这已经对整个产业链(如驱动方案、基板、转移设备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行业向更高阶的显示技术及产品方向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Mini/Micro LED势必会大幅拓展LED显示应用场景,主要有三大应用领域:
大尺寸显示应用
Micro LED发展潜力巨大,逐步向户外超高清显示应用发展,如户外高清大屏、高端展览展示、高端会议以及大尺寸Micro LED TV,将会大幅提升传统大尺寸LED显示的质量。
中尺寸消费类应用
Micro LED将会逐步替代LCD, 是OLED的下一代先进显示技术,将会应用在可穿戴、PC显示器、高端TV等。
小尺寸微显示应用
如AR、VR、MR等。
随着Micro LED技术的不断成熟,LED显示市场进入大显示时代,容量将随着Micro LED发展逐步进入到万亿级市场。
尽管市场前景光明,但技术及产品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首先,Micro LED芯片尺寸极小,实现其巨量转移并真正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商用需要产业上下游共同的努力。其次,Micro LED在尺寸显示应用方面当前主要采用PCB基板。在大尺寸显示方面,PCB基板工艺技术成熟,可以大规模量产及商用。然而,在中小尺寸显示应用方面,由于像素密度大幅提升,PCB的线宽及翘曲等精度不能满足需求。当前,玻璃基板发展如火如荼,行业内虽有样品展示,但尚未达到能够成熟大规模量产并商用的阶段,仍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
1.PM驱动
PM驱动把LED显示阵列中每一列LED的阳极(P-electrode)连接到列扫描线(Data Current Source)上,同时把每一行LED的阴极(N-electrode)连接到行扫描线(Scan Line)上。
像素密度在Mini/Micro LED显示产品上较传统小间距产品得到了大幅提升,LED发光器件数量大量增加,而要将更多的LED发光器件控制好,当前多数采用的是大扫描、多通道的高度集成驱动IC方案来解决。
2.AM 驱动
AM驱动方式基本是随着Micro LED的出现开始深入研究,因为Micro LED能实现更高PPI的显示产品,PM驱动难以满足需求,当前在COG上尝试应用。
3.“半有源”驱动
半有源驱动采用单晶体管作为Micro-LED像素的驱动电路,可以避免像素间的串扰现象。这种驱动方案其实是PM与AM中的中间方案,能将PM与AM优势都发挥出来,当前在LED显示上应用较少,但随着行业内上下游的不断对Micro LED的商业化应用的研究,“半有源”驱动将来或许也有用武之地。
以上内容是对当前Mini/Micro LED显示应用的深度思考,以及Micro LED常用的三种驱动方案及其优劣势的详细分析。行业内通常会根据大、中、小尺寸的应用需求,以及技术、量产和价格成熟度等因素来选择应用。然而,基于Mini/Micro LED显示技术及产品的高速发展现状,更高清、更高画质、更低能耗是超高清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Mini/Micro LED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认为AM驱动技术可能会成为Mini/Micro LED显示在中小尺寸显示应用中的主要驱动技术方向。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具有高清晰度、高画质和低能耗的Mini/Micro LED显示产品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