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最新资讯 • 正文

五部门印发!这一指导意见,信息量巨大→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myadmin

1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部署进一步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
 
 
以下为指导意见内容: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部署要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就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突出讲政治、求实效、扩影响,聚焦产业链供应链重大质量瓶颈问题,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市,更好发挥质量在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链式思维,紧贴产业链供应链需求,把质量贯穿到产业高质量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强化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要素协同,构建质量提升生态圈,赋能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全方位升级。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聚合产业链供应链优质资源,合力攻坚、联合攻关。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注重从小处着眼、实处着力,以小切口撬动质量大提升。
 
坚持聚焦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实施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立足本地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聚焦具体产品和企业,综合运用质量政策工具,推动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区、镇)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分类施策。科学谋划与产业发展相适配的质量提升路径,因链施策、一链一策,坚持一个一个行业抓、一个一个产品抓,直到抓出成效。突出发挥链主企业牵引作用,根据产业链特点创新质量提升机制,辐射带动全链条质量整体提升。
 
(三)行动目标
 
围绕《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目标,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及未来产业,统筹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工程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充分释放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实现上中下游各环节质量联动发展,点线面各层级质量协同共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新格局基本形成,在打造安全可靠、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显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质量在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彰显。
 
为支撑行动目标实现,到2025年底,先期布局建设一批质量基础设施项目。遴选建设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10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25个,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1500个。建立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50个、国家标准验证点50个,建设质量认证示范区50个、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0个,规划建设国家数字标准馆(全球标准数据中心)。培育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基地60个、缺陷产品调查协作基地10个、国家和区域服务质量监测评价中心30个。创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100个,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100个。建设质量提升培训基地100个,培育新增首席质量官1万名以上。
 
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点线面提升
 
(四)绘制质量图谱,科学谋划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遴选确定开展质量联动提升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开展质量状况调研,摸清全链上下游结构、地域分布、企业构成等情况。组织专家问诊把脉,加强大数据分析,从质量技术、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设施等方面,识别和剖析关键质量问题,分级分类形成质量问题清单,绘制质量图谱。“一链一策”制定质量联动提升方案,形成重点攻关项目清单、质量政策工具清单,确定链长单位、链主企业、链上成员及质量赋能专业技术机构,明确质量提升的目标、路径和措施。
 
(五)聚力点上突破,打好关键环节质量攻坚战。按照质量问题清单和重点攻关项目清单,针对关键、重大质量问题,集中实施一批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质量技术瓶颈。推动开展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登,瞄准国内外先进标准和优质产品,实施标准比对、技术验证、比较试验,推进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实现重点产品执行标准和关键质量指标“双比对、双提升”。推进内外贸标准认证衔接,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强化企业质量提升主体地位,推动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联合质量赋能专业技术机构,共同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协同推进质量设计、试验检测、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技术的研发应用。
 
(六)强化线上联动,推动全链条质量协同升级。着力构建覆盖全链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体系,健全合格评定体系,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一致性管控。发挥链主企业带动引领作用,通过合格供应商评定、检测认证等手段,将上下游企业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先进质量理念、方法和工具向全产业链延伸。推动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支持链主企业将质量协同纳入产业链协同平台支持内容,面向中小微企业加大质量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深化全过程全链条质量数据联通共享与开发利用。强化品牌建设,支持组建产业链品牌联盟,提升产业链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推动面上提升,培育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打造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组建一批产业集群质量标准创新合作平台,加强创新技术研发;组织链间帮扶,推广优势产业链的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模式;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分工协作,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创新区域质量合作互助机制,深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应用,推进质量要素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
 
三、提升质量基础设施对建圈强链的支撑性
 
(八)以现代先进的测量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力。强化产业计量赋能,实施产业计量测试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一批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搭建产业计量测试联盟,开展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推动前沿和基础领域关键参数校准技术突破。建立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准、标准,加强高端仪器仪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应用,制定发布一批计量技术规范,强化对关键领域的技术支撑。支持产业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计量测试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产业链计量测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支持企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行业学协会等共建一批计量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养产业计量紧缺人才。
 
(九)以协同领先的标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开展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围绕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链条,加快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标准研制应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加快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动产业变革。实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标准验证点和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点。深入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开展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培育一批标准创新型企业,引导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以标准链畅通产业链,带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建立完善国际标准一致性跟踪转化机制,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鼓励链主企业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工作,牵头建立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组建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参与国际贸易规则、标准制定,提高产业链全球参与度。
 
(十)以专业高效的检验检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可靠性。支持建设一批服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加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推动整合、提升一批检验检测共性技术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一体化服务。加强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领域全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鼓励检验检测机构联合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开展质量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助推技术改造、工艺优化和新产品研发。聚焦产业链“检不了、检不准、检不快”问题,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展国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工作,制定验证评价行业标准。加快培育检验检测知名品牌,加强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开展检验检测人员能力提升行动。
 
(十一)以权威公信的质量认证认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实施重点产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鼓励认证机构聚焦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制定行业标准,创新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加快产业链高端细分产品领域认证升级,推动重点领域合格评定国际互认。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活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新增贯彻实施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中小企业1万家。健全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层面的认证采信机制,鼓励链主企业、集群企业采信,降低市场采购成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效率。加强认证活动事中事后监管,有效传递质量信任,促进优胜劣汰。深化国际合作互认,提升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强化质量政策激励约束作用
 
(十二)强化示范引领。遴选一批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推广中国质量奖获奖经验模式,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遴选实施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带动、指导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推动不同类型城市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要素优势,探索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新模式、新路径,培育一批质量强县(区、镇),支持有条件的高新区或其他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等创建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
 
(十三)强化政策激励。加强公平竞争、产业、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形成质量提升政策叠加效应。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加大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改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金融服务供给。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推动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成果示范应用。强化对质量提升效果的监测与评估,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效果明显的地方、企业、机构或个人,在各级质量奖励、督察考核中给予适当倾斜和支持。
 
(十四)强化底线约束。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布局建设一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基地,将质量风险信息纳入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库体系,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采集、验证、评估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研究,开展风险评估监测。推动构建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分大区建设缺陷产品调查协作基地。健全信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链上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提高监管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
 
五、着力推动联动机制建设
 
(十五)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质量强国、质量强省(市、县)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加强组织领导、部门联动,注重质量提升与产业发展规划协同,将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央地联动,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召开质量强链现场推进会,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带动质量建圈强链取得突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遴选重点产业领域,务实推进质量联动提升。
 
(十六)建立链上成员协作机制。建立链长组织、链主引领、链员协同、基础支撑、技术赋能的质量提升模式。推动链主企业发挥需求牵引作用,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业务互联、资源互享、质量互促的协作机制。支持建立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利用各方资源合作研发、协同创新、成果共享,完善质量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引导链上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标准总监、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探索建立大企业、科研机构质量专家到中小企业兼职指导和定期派驻机制。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鼓励专业技术机构赋能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建设质量提升培训基地,开展链上中小微企业“点对点”帮扶。
 
(十七)深化质量基础设施资源集成服务机制。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布局,鼓励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联合建设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推动质量基础设施要素集成融合,通过市场化机制和信息化手段,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原则,推进数据、仪器、设备、应用场景等资源开放共享。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拓展伙伴计划,打造一批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提供“一站式”服务。
 
(来源:质量与认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扫一扫,关注“商显世界”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视频号”

    备案号:粤ICP备18062847号

    版权所有:深圳市商用显示系统产业促进会

    投稿邮箱:b2bdisplay@b2bdisplay.com

    合作咨询:0755-26005651 / 26948756